2025-03-03 16:54:18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鸡鸭鱼肉成为餐桌上的主菜,对于异物卡喉来说,误吞鱼刺是发生几率最高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多见。鱼刺卡喉,顺利取出即可,但面对“消失”的鱼刺又该如何取出呢?
一周前,59岁的杨女士因鱼刺卡喉引发咽部刺痛,自行咽饭、吞醋,服用化骨水等处理后仍无好转,在当地医院行喉镜检查时发现食道入口鱼刺残端,喉镜下未能成功取出,行胃镜检查也未能发现鱼刺。那么,鱼刺去哪儿了?
当地医院后行颁罢检查时发现,鱼刺已进入咽后间隙,即鱼刺穿破黏膜进入更深层组织里——鱼刺“躲起来”了!当地医院评估风险较高,建议转上级医院就诊。患者因疼痛加重并颈部活动受限,遂来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检查后发现鱼刺完整进入咽后间隙合并感染,大体位于下咽平面,离颈椎体仅0.7公分。
颁罢影响显示鱼刺进入咽后间隙
咽后间隙异物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急症之一,常见于儿童误吞或成人意外摄入异物,如鱼刺、骨片、假牙等,常因处置不当造成异物进入咽后间隙并形成感染。若异物穿入咽壁或合并脓肿,通常需要经颈侧切开术处理,这样创伤大、风险高、恢复时间长,患者痛苦且费用高。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田湘娥教授团队考虑到,如果利用支撑喉显微镜下结合三维颁罢定位,显露异物所在区域,但寻找异物的难点在于异物没有明确的入口,贸然切开咽后壁会导致出血,更加不易寻找异物。最后,田湘娥教授团队制定了从支撑喉显微镜下使用颁翱2激光,运用黏膜瓣切开及缝合技术取出异物的方案。最终,成功取出鱼骨(如下图)。此方案大大减少了术中出血并加速愈合,减轻患者痛苦及负担。
术中可见鱼骨周围肉芽组织增生,出血量不足5毫升,术后完整取出长约3.7公分鱼骨
据田湘娥教授介绍,咽喉卡异物后切勿自行吞咽等处理,请专业医生处理会较为妥当。若不幸成为咽后间隙异物,需个体化评估,结合内镜、影像及多学科协作。未来研究方向可聚焦于机器人辅助取异物技术及新型生物材料在组织修复中的应用。临床医师应强化早期识别能力,并遵循“精准取出+功能康复”的综合管理理念,以改善患者预后。
编辑:周雨霏
编审:李 晓
审核:胡卫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