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1 16:41:23
袁贤瑞教授30年间在颅内这一极具高难度、高风险的医疗领域,袁贤瑞成功实施了6000例手术,其中近2500例为风险极高的颅底肿瘤手术。每一台手术以后,就多一张笑脸。灿烂的笑脸组成一道灿烂的生命的墙。
“保住了面部神经,让病人能正常微笑,就是拯救了病人作为社会人的生命。”袁贤瑞教授这样解释笑脸对颅底肿瘤患者的意义。
袁贤瑞要求学生和同事多从病人角度想问题,对待病人及同事都要“忠诚”。
因为颅内肿瘤疾病给患者个人和家庭带来的苦难,不亚于一场大地震。患者来找您,就是把生命交托给你。如果我把患者当做自己或者自己的亲人,病人快乐我快乐,病人幸福我快乐。
查房时,看到病人的笑脸是袁贤瑞最感开心的事
“当那孩子告诉我她生不如死时,我发誓一定要把这一难题攻克”
“那是2001年,一名18岁的女孩在医院做听神经瘤切除手术,手术很成功,肿瘤被完全切除。由于女孩的肿瘤巨大,在切除肿瘤的同时,面部神经也被破坏了,女孩面瘫了。”
在术后回访中,女孩痛苦地告诉袁贤瑞,虽然身体康复了,但因为面瘫,不敢出门,不敢交友,一切梦想都成了泡影,简直是生不如死。
“当时,我的心情很沉重,并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听神经瘤手术中很难保住面部神经’这一难题攻克。” 当时医学界普遍认为,对于大型、巨大型听神经瘤,肿瘤不可能全切除,面部神经不可能保留。 因为听神经瘤作为颅底肿瘤的一种,其手术难度和风险本身就非常大。颅底即颅腔底部,位置较深,且形态极不规则,但人体的脑干、重要的神经中枢均处于此,是人体的生命中枢。要在这里找到隐藏的肿瘤,并将其完全切除,不亚于高空走钢丝,稍有差池,病人就可能致残甚至丧命。
而听神经瘤肿 瘤愈大,面部神经被挤压变形越大,宛若一层薄膜粘连在肿瘤上,与肿瘤的包膜极为相似,很难识别。而且,面部神经脆弱得像豆腐脑一样,稍有不慎便可能弄断, 造成患者面瘫。因此,手术中既要将肿瘤切除,又要保证神经的完整性,对于神经外科医师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袁贤瑞教授没有退却。
“此前我一直在做颅底其他肿瘤的研究,其中颅底中央区脑膜瘤的技术已很成熟,我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团队。自2002年元旦起,专注听神经瘤研究。我告诉自 己和同事,我们是在拯救患者的两条生命。一是作为自然人的生命;另一是作为社会人的生命。在完整切除肿瘤,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尽力保护面部神经甚 至听神经功能。”
多年的技术沉淀,再加之袁贤瑞对手术尽善尽美地追求,一个个奇迹在他的手下诞生了。自2003年有电子病例记 录以来,袁贤瑞已成功为千余名听神经瘤患者进行了手术,肿瘤全切率高达96.08%,面神经完整保留率达到了惊人的97.48%,面神经功能恢复和完全 恢复达86%!
这一系列成果,在国际医学界,都是不可思议的!2011年年底,在第一届全国颅底外科与神经肿瘤学术研讨会上, 袁贤瑞将自己收集的数百张听神经瘤患者术后的笑脸,铺满了整个演讲屏幕。全场为之振奋。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专家周良辅教授 禁不住伸出了大拇指:“了不起!了不起!”
在病人笑脸背后,是他,是他们对技艺尽善尽美的追求。
“当然,这样的手术在显微神经外科时代以前,想都不要想!”袁贤瑞解释说。显微技术能够将开颅手术视野放大,提高手术精确性,减少邻近组织的损害,使得之前被视为手术禁区的脑深部病变、脑干肿瘤等,得以逐步解决。
袁贤瑞与显微镜有着不解之缘。
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任湘雅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的曹美鸿,力主引进医院第一台手术显微镜,立刻成了科室的宝贝。
1987年,袁贤瑞开始做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我的第一个手术病人姓曾,颅底脑膜瘤手术,效果很好。”之后,他开刀近百例,一年下来没有出现一例死亡。
接下来,袁贤瑞瞄上了当时国内外风行的分子生物研究,跟曹美鸿教授提出,自己的博士论文要做胶质瘤耐药基因研究。
“分子生物学和临床之间距离很大,现在你的临床手术技术虽然有了提高,但掌握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实现精准微创手术,是一门无止境的艺术。”曹美鸿一席话,给赶时髦的袁贤瑞泼了冷水。
就在他闷闷不乐时,一位护士,患中颅底神经鞘瘤住进了神经外科。
“姑娘身材高挑,来时,穿着一件浅蓝色连衣裙。第一次手术,肿瘤没有能够切下来,造成偏瘫后遗症;第二次手术结果更糟。”这次不理想的手术让他终身难忘,也因此觉悟“自己的价值应该还是用显微外科技术为患者解除病痛”。
1994年,袁贤瑞的博士论文《鞍上与鞍旁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与影响其疗效的若干因素》答辩。武汉协和医院朱先立教授,是国内唯一一位跟随显微神经外科开创人亚萨吉尔学习叁年的医生,他在袁贤瑞的博士论文上写道:“这个结果是令人鼓舞的,切除率这么高,死亡率为零,几乎不可能,但你的数据说明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是病人的信任,让我能够做出理性的必要的冒险”
袁贤瑞觉得患者术后的微笑,不完全是自己的功劳。
2003年,一位外资公司高管住进医院。这位患者肿瘤所处位置非常复杂,长在神经中枢,重要的内分泌调节中枢这一部位。这个位置太深,不能完全显露出来。以当时的神经外科技术,对这种病例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第一次手术,我很想做到全切。可当时的情况,我没有这个胆量,给他再做下去,我担心很严重的问题会发生!”
术后,肿瘤只残余了一点点,病人各项体征也很平稳。但袁贤瑞很为病人担心,知道肿瘤又会长起来,只是没有想到,不到叁个月病人肿瘤就复发了。
怎么办?与肿瘤打持久战,病人消耗不起;来个一锅端,争取全切除肿瘤,有这种理论上的可能,但实践经验太少,万一……
病人看到袁贤瑞为难,笑着对袁贤瑞说:“袁教授,我相信你!你大胆做,不要有顾虑,就是死了,我也不会怪你!”
“好,我们一起努力!”正是有了病人的信任,袁贤瑞果断采取当时最新的手术方式,做到了对肿瘤的全切。
术后,患者恢复了正常工作,一直到现在肿瘤没有复发。
“是病人的信任,让我能够做出理性的必要的冒险。”袁贤瑞说。在这个病人之前,袁贤瑞类似32例手术的全切率为52%;之后,同类型手术170多例,全切率超过95%,无瘤生存率达到88%。
袁贤瑞很少对学生和同事笑,有的人甚至为了不挨骂,选择躲着他。
“袁教授的手术,术后护理难度不大,因为手术很完美。”护士长徐德保说,“不过他的要求太高。手术台上那么多器械,每次都要放在固定位置;保护脑组织用的明胶海绵棉片,要做成统一的规格。时不时还考考护士‘如果输液回血,怎么办?’”看来护士们被袁贤瑞“刁难”过不少。
为了病人,袁贤瑞会和学生一起绞尽脑汁想办法。张家界山区的一位老年患者,在湘雅做完非典型鞍旁脑膜瘤后,两叁年没来复查。袁贤瑞一直惦记着。“这种病,容易复发。一旦复发,死亡的可能性大。”袁贤瑞的博士生刘定阳说。
一开始,袁贤瑞叮嘱刘定阳给患者打电话,不料病人手机号换了,联系不上。
“按照地址写信。”
刘定阳前后写了叁封信,每封袁贤瑞都会过目,并写上希望老人来复查。
信也石沉大海。
“查!根据地址,查能够联系上的电话号码。”
刘定阳按照袁贤瑞的要求,终于联系上病人村里的村支书。村支书说,老人收到信后,很感动,也想过来,但无奈年老体衰,来不了。“要到过年的时候,等他崽伢子回来了,才能来。”
过年前,老人果然在儿子陪同下,带着土鸡蛋、茶叶、茶油来了。袁贤瑞很高兴,像见到亲人一样,忙前忙后为老人做复查,问病情。
“那天科室安排搞个年底聚餐,袁老师为此没有参加。等我们吃完饭,他们还在聊。”刘定阳说。
袁贤瑞要求学生和同事多从病人角度想问题,把他们当做自己的亲人。
袁贤瑞手术时,一位学生负责做病历记录。术后,袁贤瑞调看时,发现记录缺乏真实性,尽挑好的写。
“病历记录既是医学档案,又是法律文件,必须真实全面,不真实全面,发现不了疾病本身的规律特征;不真实,由此得出的结果就没有参考价值,结论就可能片面甚至错误。”
“做记录,搞科研,医生如果来假的,不仅是一辈子的耻辱,还会贻害性命。”
“不能为了名来假的,更不能为了利搞名堂!”袁贤瑞的话像炮弹一样炸响。
一位农村患者,因慢性硬膜下血肿来看病,身上只有2000元现金,在长沙东拼西借,凑齐8000元住院费。
主管的进修医生,一下子就开了4000多元的治疗药物,导致手术做不成。
“这是一种罪恶!”
发完脾气,处理完当事医生,袁贤瑞在科里定下“铁令”:凡超过500元的处方必须经病房组长签字才能生效。
当然,袁贤瑞也有温情的一面。
看到学生在医院外买早餐吃,他会关心说一句:“小心地沟油。”
过年了,知道大家值班辛苦,他会将爱人做的油粑粑,带到医院犒劳大家。
袁贤瑞教授从1987年率先在湖南全面开展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以来,迄今(2017年)主刀施行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逾6000例,并对神经外科领域技术难度最高的几类颅底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其中主刀治疗颅底脑膜瘤(以鞍上、鞍旁及岩尖斜坡区为主)500余例,颅咽管瘤400余例,听神经瘤1000余例,从其个人所完成的病例数量之大,以及肿瘤全切除率与神经功能保全率之高和极低的手术死亡率等多项客观指标评价均属国际上治疗效果最好的病例组,足以表达他作为一名岀色的神经外科专家驾驭和处理复杂而困难的神经外科手术的能力和艺术,而这种能力和艺术也正是来源于他深藏于内心世界热爱祖国和人民群众的情怀。其听神经瘤和颅咽管瘤两项手术一直居中国名医百强榜。他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两佰余篇,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叁等奖共四项。在这一新的岗位上,他将一如既往,同样继续保持饱满的职业精神,争取做出新的成绩,为人民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当袁教授第一次踏入天美麻花星空九一神经外科科室,就给团队下了一道死命令:医生要有“德”。“术业有专攻”,学科细分才能让医生在某一领域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年轻医生不要做“多面手”,而要专注于练就“一招鲜”。每个人要找到自己主攻的目标。
袁教授自己总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学术上非常严谨,精益求精;工作中追求尽善尽美,用慈悲心、同情心、责任心做好每一台手术。他对名利看得很淡,他追求的是能为病人解除痛苦。所以,他的医学研究选题都是围绕怎样解除病人的痛苦、围绕着临床医学来展开。
湘雅常德神外团队将跟随袁贤瑞教授的步伐,以最优质的护理服务和精湛医疗技术赢得湘西北患者最灿烂的笑脸。